《说文解字》第519课:《说文》没“鞋”字,古人如何表达“鞋”

《说文解字》第519课:《说文》没“鞋”字,古人如何表达“鞋”

(䩡的小篆写法)

2、(革徒)。读xǐ。《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鞮属,从革,徙声。” 形声字。本义是皮鞋子一类。

同“屣”。鞋子。徐锴《说文系传》:“此字今俗作屣。”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屣,古(革麗)、(革徙)、踄三形。”《说文》没有收录“屣”字,“屣”是后起字,古有三种字形。

“(革徙)”的小篆字形如图:

(革徙)的小篆写法

3、鞵。读 xié。《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鞵,革生鞮也。从革,奚声。” 形声字。本义是生革做的鞋子。这里的“革生”,段玉裁、王筠均认为应是“生革”的误抄。徐锴《说文系传》:“今俗作鞋。”《释名》:“鞵;解也。著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

(鞵)

实际上,“鞵”就是现在的“鞋”字。裘锡圭认为鞋是由“鞵”字“声旁代换”之后得来的新字,并且改换声旁的原因“完全是为了简省笔画”(商务印书馆,《文字学概论》2013年7月修订版,169页),我们认为说法可信。

(古代的麻鞋)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证俗音》:“鞵,今内国唯以麻作,南土诸夷杂以皮丝及革诸物作之。” 在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古代文化中,周边民族制鞋多用革,而中原地区鞋多以麻制,所以皮革所制的鞮、鞋,都不是尊者正服。中原地区称鞋为“履”,周边民族用“鞵”,“鞋”是后起字,后来人们才统称为“鞋”。

杜甫《昔游》:“岂辞青鞵胝,怅望金七药”,今本“鞵”作“鞋”。

“鞵”的小篆写法如图:

(鞵的小篆写法)

4、靪。读 dī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靪,补履下也。从革,丁声。” 形声字。本义是补鞋底。徐锴《说文系传》:“今履底以线为结谓之钉底是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谓补缀曰打补钉(丁)。”《广雅·释诂四》:“靪,补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靪之言相丁著也。”因此, 靪也指衣袜上的补缀处。

(补鞋底)

本义之外,“靪”还指马鞍两侧的踏脚镫。也作“镫”。元代张可久《折桂令·逢天壇子》:“正吟诗马上逢君,昨暮秦关,今日吴门,绣帽敧风,金鞭拂雪,宝钉挑云。”隋树森注:“《群珠》宝钉作宝(革登)。”

(马镫)

“靪”的小篆写法如图:

(靪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1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