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枫泾
枫泾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美,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蜚声中外、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的金山农民画。枫泾作为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金山农民画顺时诞生、崛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者,频频“摘金挂银”,影响已经遍及国内外。先后有数千幅农民画作品在北京等国内十余座城市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大量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民间艺术的沃土上,金山农民画跨入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金山区融媒体中心枫泾镇分中心推出的“品读·枫泾”系列——“金山农民画”篇章将从农民画溯源、中国农民画村、金山农民画家介绍等内容,带大家领略金山农民画之乡的魅力。
金·山·农·民·画
今天
“品读·枫泾”系列之“金山农民画”
刊播的首期内容
我们带大家一起来溯源农民画
· 金山农民画溯源·
枫泾人画画的传统,源远流长,唐代陆贽善画,宋代有著名画家李甲。元、明、清三代画家辈出,有张观、陈以诚、程之舜等著名画家“画山水”“工画梅”“精绘事”。近现代又有国画大师程十发、漫画家丁聪等枫泾籍画家闻名海内外。
1965 年,农村普遍开展讲村史、家史活动。枫围公社胜利大队(今枫泾镇中洪村)青年陈富林、龚明华画了一套村史、家史组画,共计 46 幅,深受群众喜爱,引起县文化部门的关注。于是县文化馆在该村及镇区举办多期美术学习班,培训农民作者。以后,又多次在县文化馆举办类似的学习班,培养农民绘画的兴趣,传授绘画知识。
展开全文
▲70年代初,汪观清(前排右二)与韩和平(前排右一)、郑家声(前排左一)在枫泾
1974 年,上海市区一批著名画家下放到枫泾农村体验生活。当时,在著名画家韩和平、郑家声、汪观清的身边,聚集了不少农村绘画爱好者。其中“落户”在中洪村的韩和平就在村里办了个美术学习班,从速写、素描入手,手把手地辅导作画。他离开枫泾后,还经常通过信函,为青年农民创作的画稿进行指点。这些初期作者,后来好几位成为著名的农民画家,并带动邻近的其他农民学画。
▲中洪村美术爱好者
1977 年,中洪村妇女曹金英在金山县(区)文化馆美术老师吴彤章的悉心辅导下,按照自己的心意画出了一幅调龙灯的画,大红底色、一条色彩缤纷的巨龙,龙身下耍灯人各具姿态,形象生动,整幅画色彩明快。这幅画的成功,启发了辅导者,认识到农村妇女善于在剪纸、刺绣、织土布劳动中积累民间艺术素养,这些正是她们的绘画基础。正确发挥、运用这个基础,就能越过“素描”“透视”等障碍,得心应手地去表现她们所熟悉的生活。
▲1979年,部分早期的金山农民画作者在枫泾林育场西室的创作室门前合影
1977 年9 月,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到中洪村考察,看到农民画时预言:“金山农民画有着江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风味,也适合西方人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如出国展览,定能成功。”
▲上世纪80年代,金山农民画展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0 年4 月,“上海金山农民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轰动京城。同年9 月,金山农民画走出国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展出,大获成功。此后又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受此鼓舞,农民画作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同时,镇内具有刺绣、织布、剪纸、灶头画等手艺并有艺术素养的农民也纷纷被吸收到农民画创作的队伍中来。经过系统辅导与培训,一批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农民成了枫泾农民画创作队伍的主体,他们从田野走出枫泾,跨进了世界艺术的殿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作为上海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南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枫泾有着千年壮阔的历史,值得我们一起细细品读。下期,“品读·枫泾”栏目将刊播“中国故事之乡”篇章,继续带您感受古镇悠久且璀璨的历史文化,敬请期待!
·END·吴跟越角·醉美枫泾
参考资料:
《枫泾镇志》2016年 戴桂云主编
编辑:俞 翔
责编:俞 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